—— 中国慈善学院院长圆桌会议慈善教育观点述评
(作者:杨方方,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教授)
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第三次分配备受瞩目,作为第三次分配价值担当的慈善事业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以推动慈善事业发展为指向的慈善教育应走向何方?此乃2023年6月18日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于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慈善学院院长圆桌会议”的重要议题。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徐永光老师以“培养公益市场的专业操盘手”为题激情开场,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沈永东老师在慈善教育分论坛以三个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专业与通识相结合、单一学科与综合学科相结合”智慧收尾。究竟如何结合?笔者试着回到中国慈善实践的切实需要,将“结合”隐含的智慧进一步具象和显性化。借助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慈善教育的目标蓝图逐渐明晰,走向开阔、纵深和合作的未来之路亦跃然纸上。
为什么要走向开阔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指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从场域层面看,慈善事业是三个分配场域的交汇地带;从机制层次看,慈善机制能与初次分配、再分配机制实现有机结合。可见,慈善事业是促进三个分配机制协调配套的重要切入点,慈善事业担负着促进三个分配层次的内在嵌入和融合的特殊使命。慈善不再是被动地、配合式地为制度型社会保障拾遗补缺,物理式地填充分配缺口和缝隙,而是凭借机制间的化学式融合来系统优化整个收入分配体系的资源配置。特殊的历史使命要求慈善不断丰富慈善形式和载体,不断开拓,慈善因子在不同的容器中生根发芽。诚然,慈善在不断开疆拓土的征途中离不开先进、开阔的慈善认知的引领、护航。而一个社会整体的慈善认知带宽又取决于慈善教育的宽度和广度。
何谓“开阔”的慈善教育?浙江工商大学郁建兴书记在致辞提到的“慈善学院应成为慈善文化的国际交流窗口”;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蓝煜昕副院长在分论坛中指出“现代慈善教育应是全人教育、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陈友仁院长明确:相对于学历教育,慈善职业教育可能更为主流。笔者认为,开阔的慈善教育至少具有以下意蕴:教育覆盖面上,慈善教育应是全民教育;教育性质上,既是全人教育又是专业学历教育、职业继续教育等;教育目标上,不仅提高慈善组织专业性,还要推动慈善机制的完善等,如深圳社会组织研究院饶锦兴院长言:不仅要教育慈善组织从业人士,还要教育捐赠人、慈善立法者和教育慈善相关部门官员,还有对受益人的教育;教育内容上,从价值观到慈善理念,从底层素养到专业知识技能都应涉及,很认同湖州市大东吴慈善文化研究院魏秀生院长在会议间歇的分享:善良的品质、人文情怀、共情能力、底层价值观、综合素养、慈善热情和动力的引导和培养远比知识点的记忆与掌握重要;教育形式上,固然是丰富多元、百花齐放、不拘一格、相得益彰。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徐家良院长在学科建设分论坛说,发展“大慈善”的定位才能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进程中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作用相匹配。同理,“大慈善教育”才能与“大慈善”相匹配。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这个外延广阔的社会化教育体系中,以系统性、严谨性和持续性著称的学历教育当仁不让的引擎和顶梁柱,是慈善教育走向纵深的重要推进器。
为什么要走向纵深
开阔是纵深的前提和基础;纵深是慈善教育的深层目标。慈善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但各国迥异的慈善实践表明,现代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与国情相适应的、完善的机制保障和高度专业化的组织运营。纵深的慈善教育体系是培养既深谙中国慈善文化,又能将之与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动态相结合的优秀专业人才的系统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杨团老师激情呈现的中华慈善原理探索之旅既强化了慈善教育走向纵深的必要性,也勾勒出中国特色慈善教育的核心议题;浦江学院公益慈善学院执行院长谢家琛老师关于慈善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介绍让在座的多位专家竖起来大拇指;山东工商学院于秀琴老师精辟地提炼出慈善管理本科专业重点培养的四种核心能力;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长周秋光老师认为慈善学历教育应构建核心课程与外延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统一的课程体系;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徐越倩老师对英贤慈善学院全链条、宽视野、向未来的学历教育进行了详细介绍;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胡小军老师认为,本硕博全链条的慈善学院具有多重功能,如既培养一流的研究人才,也能培养实践精英;南京师范大学倪咸林老师指出提炼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理论指导慈善实践尤为重要。在具体推进策略上,徐永光老师、陈友华老师都强调了经济学科思维的重要性,是提高慈善专业化运作水平的核心指导学科;中央民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健老师强调了慈善专业知识系统性的重要性;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益立方公益学院袁彦鹏老师基于实践,认为“其他专业+慈善课程”模式在复合型慈善人才培养上实属浅尝辄止,效果不佳;杨团老师认为应更进一步,推广“慈善 +”或“+慈善”的专业叠加或主辅专业结合方式等,培养专通结合的慈善人才。
为什么要走向合作
现代化的慈善教育体系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蓬勃的底层支撑。特殊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慈善教育走向开阔、纵深必要且迫切。在慈善教育资源颇为有限的背景下,合作是慈善教育走向开阔和纵深的必然路径,是化解当前慈善教育供需矛盾的不二选择。慈善教育分论坛上,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公益慈善)学院王鑫副院长表达了慈善教育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叶李老师现身说法表达了青年教师的无奈;上海浦东新区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耿小梅主任深感人才的重要和稀缺,表示愿意为慈善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实习资源。杨团老师发出倡议:建立慈善专业联盟,实现慈善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作为系统学历教育的供给者,慈善学院理应成为推动教育资源整合的中心节点和连接枢纽,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程刚院长呼吁:全国慈善学院和研究院需要携手共进、砥砺前行。
激烈的讨论氛围中,具体的合作计划也呼之欲出,于秀琴老师倡议联合起来把慈善教材编写出来;对此,周秋光老师持理性态度,他认为从编写讲义到成熟教材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副院长周俊老师给出具体建议:编教材过程应是开放的,可邀请外部老师加入讨论,群策群力。
总之,首届中国慈善学院院长圆桌会议开启了慈善教育深度对话、开放讨论的良好序幕。相信如郁建兴老师所希望的,中国慈善学院院长圆桌会议能够成为加强慈善学院间的对话与合作的平台。
(文章转自中华慈善总会官网,仅供交流学习,不做他用)